【“药”去哪儿】陈思雨: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将绚烂如花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

陈思雨5.jpg

一.基本信息

陈思雨,女,中共党员,化学与药学院化学专业202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兼职辅导员、研究会新媒体负责人,曾获“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本科优秀毕业生”“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专业一等奖学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奖励。现工作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二.求职心得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2023年,单从市场供求关系上看,即将就业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急切的想要融入社会,施展抱负。然而随着新冠疫情逐步缓解,社会经济还未完全复苏,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处于寒冬期。距离春招结束已有数月,再回首曾经那段求职历程,感慨万千,只叹道“就业,谈何容易!”。但它又作为人生道路上一个必要转折点,是所有同学都需应对的挑战,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拿到专属的offer?”成为高校学生共同的难题。

作为已就业的学生,我将自己的求职心得简单概括为以下两部分:

(一)未雨绸缪早当先,量力而行谋长远

你是否认为就业是毕业年级的事情,与低年级的我无关;你是否想过现在做准备还太早,我可不想这么卷;你又是否会觉得求职无非是写简历、投简历、面试这一流程,没有其他事宜……这些想法让当代大学生是否“躬身入局,身体力行”,成为困局。据调查显示,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拥有以下几个特征: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善于交际;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水平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然而我们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仅仅使我们呈现出学习能力强、科研技能突出的优势,但通用能力还不足以满足就业岗位对求职毕业生的需求,在就业面试中缺乏亮眼表现。这些技能的培养并非在一朝一夕中能够实现,社会实践经历与人际交往能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打磨,更需要我们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与进步。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走进生活,开拓视野,探索更多领域。

因此,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按照自身的特长与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书写专属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今后职业选择和应对一切变动和不确定因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就是给未来求职做的最好的保险。大方向确定之后,我们应当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些条件是必要的,是敲门砖?例如选择科研继续深造,就需要在专业领域上做出成就,需要专业成绩突出,需要坚实的专业储备;选择考公,就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积极参与党团活动;选择就业,就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需要强化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诸如此类。目标必须符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2020年当我成为化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时,我坚定地认为科研道路并非是我的最佳选择,但本科四年,我将重心放于学习和实验,在社会实践、待人接物、综合能力方面十分欠缺,我深知自身的短板与劣势,于是尽早的着手两年后的求职事宜。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往往会在开局阻碍我们前进,惰性一般是过程中的拦路虎,克服这两大问题才会抵达目的地。于是我满怀未知与忐忑,勇敢的抓住了学院兼职辅导员的机会,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与巨大的挑战并存,陌生领域的压力与各种不确定性同在,即使这样我也没有放弃科研,研究生期间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并发表学术论文。这两年是辛苦的,我付出了异于其他研究生的努力;这两年也是快乐的,我收获了高于其他人的成果,成就了更加优秀的自己。我明白世事无常,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选择就业的同时,也未曾只坚守一条道路,做到有备无患。

(二)清风徐来花自开,有条不紊迎未来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的一些“躺平”或者“新型啃老”的不良现象,但是大家要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笃行方能致远,实际行动才是应对迷茫和焦虑的良药,最好的未来是在不断选择、适应、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奋斗、拼搏、坚持和努力创造出来的。

此外,我们还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备战每场面试,理性对待求职过程,不要被拒绝遏制了自己追求心仪目标的信心。要知道求职不仅是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增长自身见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且还能了解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运作模式,这些对将来的职业发展都会带来莫大的启发。

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你们凌云壮志、再攀高峰!朋友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最积极的心态,做最充足的准备,用最实际的行动,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