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乡村振兴调研团奔赴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田西村、王上村及武功县,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科技赋能产业链,文化铸魂乡村兴”为主题,通过田间观测、企业走访、村民访谈、文化体验等方式,深度调研关中平原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为高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年智慧。
第一站:王上村·科举文化与金桃产业的时空对话。当调研团踏入王上村,一幅“古今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科举文化体验馆内,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殿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年接待研学游客3.5万人次,带动周边18家农家乐、12家民宿增收。”
穿过文化场馆,科技力量在猕猴桃产业园迸发。769亩标准化果园覆盖智能物联网系统,电子屏实时显示土壤墒情数据。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链延伸成果——“王上金桃”品牌估值1.2亿元,开发果酒、果脯等6大系列深加工产品,电商销售额占比达45%。
“传统文化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队员黄磊在调研笔记中写道。王上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1281亩耕地,2024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户均增收4.2万元,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产业的振兴路径。
第二站:田西村·红薯苗里的科技革命。走进田西村组培育苗基地,多个智能大棚颠覆了传统农业认知。据相关村民介绍:“过去农户自留种病害多,亩均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合作社统一供苗,15户育苗农户年均收入超10万元。”
产业融合的深度更令人惊叹。2015年成立的田西甘薯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出红薯育苗、种植、加工全链条体系。“田薯叔”品牌形象店通过连锁经营推广红薯粉条、淀粉等产品。2018年全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股民”,集体建设土地集中流转后,与陕西奥达集团共建集体经济产业园,与山东企业合作建设300亩精品蔬菜基地。团队成员刘思扬触摸着立体种植架的自动喷灌系统感叹:“节水达50%,这分明是现代农业实验室!”
第三站:武功姜嫄水乡·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清晨的姜嫄水乡,稻浪镀着金辉。调研团沿田埂小路深入景区,亲历农耕文化的创新表达:亲子家庭在后稷教稼雕塑前游玩;“天壶”景观展示古代水利智慧等。
“游戏不只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承。”景区工作人员坦言当前痛点:游客参与深度不足。调研团现场建议开发季节性主题活动,如“播种大赛”“丰收运动会”,并建设“农耕文创市集”连接农产品销售,充分利用水乡特色景点,如无动力乐园。
第四站:苏武纪念馆·红色精神的当代共鸣。晨光中的苏武纪念馆庄严肃穆。苏武纪念馆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廉政历史文化长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经此一行,各位队员深受其文化的震撼与熏陶。“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承载千年的精神。”队员唐诗翎感慨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旅联动乡村的实践。馆方透露正联合周边村庄开发“苏武精神”研学路线,配套农家乐与非遗手工艺体验。调研团提出深化建议:打造“苏武牧羊”系列农产品包装,用文化溢价提升红薯、猕猴桃附加值。“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承载精神的农产品。”队员唐诗翎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
第五站:武功电商大厦·数字引擎打通产销动脉。实践收官于武功电商大厦。2024年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元的成果背后,是扎实的三级服务网络:从县级中枢的大厦提供培训孵化、仓储物流一体化服务;到乡镇节点:贞元镇服务站内,工作人员将红薯粉条装入冷链箱;再到村级赋能:普集街村培训现场,二十名农户学习直播技巧。
“手机已成新农具,云端就是新农田!”队长李灿总结道。武功县通过电商将小农户对接全国大市场,为猕猴桃、红薯等特色农产品提升30%以上溢价。
“只有将双脚扎进泥土,才能听见大地最真实的心跳。”指导教师魏老师寄语学子。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